在1945年8月,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临近,驻扎在河南西部伏牛山区的蒋军第11战区新8军和河北民军的官兵们激动不已。新8军的军长高树勋急切地向蒋中正(蒋氏)发电报,要求出山接受日军的投降。然而,尽管他等待了许久配资股票,蒋中正始终没有回应。士兵们的不满与焦虑逐渐加剧,于是,8月10日,高树勋再次向蒋氏发报,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急切。
8月12日,气温闷热且潮湿,高树勋心情愈发焦躁。几天来,他一直在等待回应,一会儿走到院子里踱步,一会儿又坐在椅子上冥思苦想。突然,机要员急匆匆跑来报告:“报告,收到电令。”
高树勋接过电报,看到蒋氏的指示——让新8军继续原地驻防,关于出山接受投降的事情待议。看到这条指令,高树勋心中升起一股怒火。抗日战争期间,蒋氏的嫡系部队躲在后方,指挥他们这些“杂牌军”在前线拼死拼活。如今,战争胜利了,蒋氏却让嫡系部队接受日军投降,自己却不愿让新8军出山,实在让人无法忍受。
展开剩余81%尽管蒋中正之前为了安抚他,曾任命他为冀察战区总司令,但这次的命令让高树勋决定反抗。他明白,如果再按蒋氏的指示留在山中,士气必定会大幅动摇。而出山接受投降,本是理所应当的事。他决定带领部队出山,一路收编伪军,最终占领北平,寻找新的战略机遇。
8月15日,高树勋率领部队出发,经过十几天艰难的行军,终于抵达郑州附近的新郑。此时,他才给蒋氏发报,告知已率部进入北平一带,准备接受日军投降。蒋氏对此非常愤怒,但事已至此,不能强迫高树勋返回。于是,只得电令让高树勋带领部队渡过黄河,监视日军并扫荡伪军。
然而,前往北平的路并不平坦。高树勋的部队必须通过晋察冀根据地,而在这里,他曾担任过河北省保安处的处长,和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有过交情。为了顺利通过,他派参议王定南前去太行山联系彭德怀,并写信给彭德怀,希望能与八路军建立联系。王定南的行程辗转颇多,最终抵达黎城,但彭德怀已经回到延安,接待他的是刘伯承。刘伯承写了回信,交由王定南带回高树勋。
几天后,9月上旬,王定南带着刘伯承的回信返回。信中提到两位朋友前来谋职,请高树勋关照。高树勋心领神会,决定留下一名八路军人员作为联络员,另一名则返回解放区报告。
9月19日,蒋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在郑州召开军事会议,宣布新8军、马法五的第40军、鲁崇义的第30军一起归属于第11战区,由孙连仲指挥。并且任命高树勋为副司令长官。高树勋明白,这是蒋中正表面上升职,实则剥夺了自己的指挥权。
到9月底,三个蒋军军队已集结在新乡,准备北上。孙连仲希望通过平汉铁路,但由于铁路被八路军控制,通行十分困难。高树勋分析了局势,决定独立带领新8军北上,其他部队的前进尚不明确。因此,他再次派王定南去与刘伯承商议是否可以让新8军独立行动。
10月初,刘伯承回电表示,新8军可以北上,但不允许带其他部队。刘伯承也指出,蒋军三个军的北上计划,实际上会给我军造成不利局面,命令全力阻止。对于高树勋的决定,刘伯承希望他重新考虑,避免走向内战。
10月18日,蒋军的三个军抵达安阳,局势异常紧张。由于粮草不足,接应部队无法及时赶到,军心涣散,形势危急。高树勋意识到,继续北上可能会陷入困境,再度派王定南前往与八路军协商。刘伯承再次重申,蒋军的北上应当被阻止,高树勋应当退出内战。
10月28日,王定南回到新8军,转达了刘伯承的意见。高树勋陷入深思,随后他拿出一份电报,内容是胡宗南命令他继续剿灭敌军,否则将以军法问罪。高树勋终于下定决心:“蒋中正只想借我的手铲除杂牌军,我不能再为他卖命,我决定走自己的路,起义!”
接下来的两天里,高树勋与八路军的联络人协商起义的细节,最终达成一致。10月30日,他召集全体军官开会,并宣布:“我们已经八年抗战,打败了日本侵略者,眼看着和平即将来临,蒋中正却要发动内战,要我们攻击解放区。我们不能再继续为他卖命。”
在会议上,一名军官质疑高树勋的决定,认为他背叛了国家。高树勋耐心解释,指出蒋中正始终不顾新8军的生死,只是将其视为工具。“中国人不能打中国人,我决定退出内战。”在场的许多军官都表示支持他,决定跟随他起义。
10月31日,高树勋宣布新8军就地起义,并通过电报向全国发出《停止内战,团结建国的起义宣言》。不久后,刘伯承亲自前往与高树勋会面,表示慰问和祝贺。随后,高树勋的部队改名,并被任命为新的“民主建蒋军”总司令。
这次起义,被命名为“邯郸起义”,是解放战争中蒋军部队的首次起义,它激励了更多的蒋军官兵走上了革命的道路,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深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